一、什么是流行病学
流行病学是研究人群中疾病与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研究防制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
1.研究内容三个层次
疾病:传染病、地方病、慢性病等
伤害:意外、残疾、身心损害等
健康:功能状态、疾病前状态、长寿等
2.研究任务三个阶段
揭示现象:描述性流行病学
找出原因:分析性流行病学
提供措施:预防或控制措施
二、流行病学研究方法
1.观察法-产生假设、检验假设
描述流行病学:横断面调查、监测、生态学研究
分析流行病学:病例对照研究、队列研究
2.实验法-验证假设
实验流行病学:临床试验、现场试验、社区干预项目
3.数理法
理论流行病学
三、流行过程
流行过程是指病原体从传染源排出,经过一定的传播途径,进入易感者机体而形成新的感染,并不断发生、发展的过程。
流行过程是在人群中发生的群体现象
三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两因素: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
四、疾病流行强度
疾病流行强度常用散发、暴发、流行及大流行表示。
散发:发病率呈历年的一般水平,各病例间在发病时间和地点上无明显联系,表现为散在发生。
暴发:局部地区或集体单位,短时间内突然发生很多症状相同病人现象。
流行:某地区某病的发病率显著超过了该病历年发病率水平。
大流行:某病发病率显著超过该病历年发病率水平,疾病蔓延迅速,涉及地区广在短时间内跨越省界、国界甚至洲界形成世界性大流行,称之为大流行。
五、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分级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常以疾病暴发或聚集性疫情的形式出现。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响应级别共四级:
《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规定,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性质、危害程度、涉及范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划分为四级:
特别重大(Ⅰ级)红色
重大(Ⅱ级)橙色
较大(Ⅲ级)黄色
一般(Ⅳ级)蓝色
一级响应
由国务院组织实施,各省级人民政府在国务院统一领导和指挥下组织协调省内应急处置工作。
二级响应
由省级人民政府领导和指挥本行政区域内的应急处置工作。
三级响应
由市级人民政府领导和指挥本行政区域内的应急处置工作。
四级响应
由县级人民政府领导和指挥本行政区域内的应急处置工作。上一级人民政府可根据实际情况给予下级人民政府指导和支持。
应急响应级别下调,表明疫情的范围、性质和危害程度有所降低,应对疫情的组织实施部门也随之下调。
六、暴发调查步骤
准备和组织
核实诊断
确定暴发的存在
病例定义
病例发现与核实
描述疾病的三间分布
建立假设及验证假设
完善现场调查
实施控制措施
总结报告
七、病例发现与核实
现场调查处置
现场流调
应用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技术,充分利用信息化和大数据手段,将现场调查与定点医院驻点调查相结合
溯源分析
确诊病例或无症状感染者关联,高危人群关联,居住社区或工作场所关联,阳性物品关联
密切接触者排查
人数查清,位置查清,人头查清,管控情况查清
标本采集与实验室检测
标本采样送检应在接到报告后3~6小时内,关键病例和物品的阳性标本 24小时内
污染物品调查处置
接触人员摸排,采样检测和消杀,上下游产品追溯
疫点卫生学处置
终末消毒
暂时关闭
八、总结报告
1.初次报告:每起事件的初次报告只有一个,核心是强调及时性,而不求准确和全面。主要内容包括:事件名称、发生事件、发生地点、发病和死亡人数、波及人口或潜在影响和联系人等。
2.进程报告:进程报告可以有多个,随着疫情的发展,要及时报告疫情发展趋势、发病最新情况和调查最新结果。
3.结案报告:在调查结束后及时写出结案报告。内容主要包括一般情况、事件总体情况描述、暴发的主要原因、采取的控制措施及效果评价、经验教训和下一步工作建议。
九、调查处置要点
1.病人隔离与疫区划分:对传染病病人和疑似病人必须隔离治疗;对于甲类传染病和按甲类处置的乙类传染病的密切接触者必须隔离观察。根据疫情可能波及的范围划定疫点、疫区,必要时报请政府对疫区实施封锁管制。
2.疫源地消毒:疫点、留验点消毒工作按照《消毒技术规范》进行消毒。
3.病媒生物控制:对不同场所媒介种群及密度进行调查,及时采取有效的杀灭措施。
4.个人防控:应根据疾病的严重程度、传播机制实现的难易程度和暴露的危害程度分别采取基本防护、加强防护和严密防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