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员伤亡

地震、海啸等自然灾害事件往往具有突发性、难预见性、灾难性等特征,易导致大量的人员伤亡,伤亡主要出现在受到灾害冲击的地区和时间窗内。

自然灾害容易引发次生灾害,如有毒化学品或放射源泄露、火灾、泥石流、滑坡等偶发事件,造成意外伤害。

(二)社会恐慌反应

在自然灾害的冲击下,恐慌成为人类首先的共同反应,即使幸存者也同样随时面临着死亡的威胁,但人们恐慌、焦虑和无作为的等待并不会持续太长时间,幸存者很快从突发灾难的冲击中恢复理智,并自发地投入到搜寻、救援和转运伤者的行动中。灾区人员本能地建立起有目的的自救行动,而且其有清晰的个人行为目标,虽然每个人都认为自己的自发的、本能反应是完全合理的,但有时这种行为对社会整体利益是有害的。

自然灾害发生后,通常会有许多关于传染病的流言,这又加剧了恐慌反应的程度,其结果往往使政府或救灾的领导者在实施相应工作时承受巨大的压力。

极端的反社会行为(如广泛的抢劫犯罪)仅在极端环境下发生。

(三)人群迁移

灾后发生大量的自发或有组织的人群迁移,需要提供更多紧急人道主义援助。人们可能向城市迁移,而其公共设施并不能应对,这时就可能增加发病率和病死率。如果灾害持续时间较长,人们会被迫搬迁寻找临时的栖身之地,临时的居住地为安全考虑,一般离灾害发生地点较远,比较偏僻,往往是公共卫生服务覆盖不到的地区。在短时间内如此多的人口迁移面临许多卫生方面的问题,会导致人群中免疫状态的改变,甚至于免疫屏障的受损,使传染病暴发和流行的风险增大。

另外,大量救援人员进入灾区,一方面可能将灾区没有或较少见的新的病原体带入灾区,增加这些疾病流行的风险;另一方面,外来人员对灾区某些地方性流行的疾病缺乏有效免疫,也可能导致相关疾病的流行。

(四)食物和营养缺乏

受灾之后若干天都会出现食物的短缺。导致食品短缺的原因有两个:一是灾区的食品储备被破坏导致可分配食品绝对数量不足,二是配送系统受到破坏,如道路的毁坏、运输车辆的短缺等,即使不存在食品数量不足,但人们获取食品困难,也会导致食品短缺。在食物绝对数量不足情况下,营养问题会增大一些婴幼儿、老人的灾后死亡概率。灾后短期内食品援助配给是主要的和必需的方式,但一般不需要长期依靠进口和捐助。

灾害发生时,局部的食物安全问题难以避免。恶劣条件下,食品易霉变、腐败、污染等。

(五)不良气候的暴露

灾难发生后,由于暴露于各种天气造成的健康损害并不严重。在现有的条件下,绝大多数受灾人员能够得到干燥、适当的衣物,并能够找到防风物躲避,因此暴露于不良气象条件并不是造成伤亡的主要危险因素。

(六)水供应困难和环境卫生恶劣

供水系统和污水处理系统在自然灾害中易损性较高,一旦受到破坏将对人的健康构成极大威胁。灾害易引起饮用水水源污染,当饮用水数量和质量均得不到保证,同时排泄物和其他垃圾不能及时清理和无害化处理,便增加了肠道和其他传染病的流行风险。

自然灾害后,粪便、垃圾运输和污水排放系统及城市各项卫生设施普遍被破坏,造成粪便、垃圾堆积,苍蝇大量孳生。受条件限制,人畜尸体只能临时就地处置,在气温高、雨量多的情况下,尸体迅速腐败,严重污染空气和环境。

此外,有毒有害的物质泄露等是常常面临的问题。

(七)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受到冲击

1.公共基础设施破坏 供水、电力、燃料、交通、通信和排水系统破坏,导致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工作秩序、医疗卫生服务的及时性受到影响。

2.卫生服务需求增加 由于大量的伤病人员需要紧急救治,大量的心理疾病患者需要疏导,因此,短时间内需要大量的医务人员和医用物资,如医疗器械、血液等。

3. 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受损 一方面是公共卫生服务机构受损,包括建筑物毁坏,设备仪器损坏,实验室遭到破坏,数据和技术资料丢失;另一方面是卫生服务人员受损,如卫生服务人员本人受伤,或是其家庭成员失踪,家庭财产损失等造成卫生人员无法全力投入救灾防病工作等。同时,免疫规划、妇幼卫生、精神卫生、药物和疫苗供给等正常工作秩序受到破坏,肺结核和艾滋病治疗服务等传染病控制项目的实施受到影响甚至中断。

(八)传染病暴发或流行

自然灾害通常不会直接导致重大的传染性疾病暴发或流行,但在特定的环境下会增大传染病流行的潜在风险。

由于公共卫生设施(如供水管道和污水处理系统)的损坏,短期内传染病发病率增高最常见的原因是由于排泄物污染水和食物,主要是肠道系统疾病,如霍乱、菌痢等。

人群密度的增高和迁移程度也加大了传染病暴发的风险。大规模人群迁移和聚集(临时安置)增加了清洁饮用水、食物供应的压力;由于人口居住拥挤、现存的环境卫生服务设施不完善,加大直接接触传播与经呼吸道传播的传染病的发生风险,如麻疹、流感、肺结核、脑膜炎及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等;灾害可能造成动物和病媒生物栖息环境的变化,一些自然疫源性疾病会随着病媒生物与人的接触机会增加而逐渐增多,如鼠疫、疟疾、乙脑、钩体病、出血热等。

(九)精神及心理创伤

精神状态不稳定往往成为灾难之后主要和紧急的公共卫生问题。生存环境充满危险,压力无法得到缓解,失去亲人的痛苦等均可导致焦虑、恐惧、抑郁等心理应激反应,引起的短期心理沟通障碍。无论在哪里,保护和维持受灾区域内家庭、社区和社会结构都是心理救援工作的重点。另外,精神卫生问题的高危人群也可能是卫生工作者和那些人道主义救援的志愿者本身。

(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

由于生活和生存环境的改变,导致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发作。临时居住于简陋的帐篷之中,白天烈日暴晒易致中暑,夜晚着凉易感冒,年老体弱、儿童和患有基础疾病的脆弱人群更易患病。

QQ在线咨询
售前咨询
136 8831 4070
售前咨询
189 0819 9416

地址:成都高新区天府大道北段28号C座1007

座机:028-8603 3376      售前:136 8831 4070,189 0819 9416     售后:138 8097 6133

邮箱:31530998@qq.com     网址:https://www.songhu.cn

微信咨询
Copyright © 2017-2024 成都松虎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蜀ICP备19009463号